AI 产品 PoC和 MVP 落地
MVP上线部署
高
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准备
在MVP上线前,精心筛选并组建一支愿意提供深度反馈的种子用户团队,并构建一套覆盖典型和边缘场景的高质量测试数据集,为MVP的真实效果验证提供'人'和'数据'的双重保障。
持续时间
3-5天
主要角色
产品经理, 业务骨干成员, AI团队成员/数据科学家
相关资源
3 篇
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准备
What(是什么)
“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准备”是启动MVP验证阶段的“兵马粮草”。此实践包含两项并行且同等重要的任务:
- 种子用户准备:招募一小群符合特定画像的真实用户,他们将成为第一批体验MVP并提供宝贵反馈的“先锋队”。一份明确的“种子用户清单” 是这项任务的成果。
- 测试数据集准备:构建一套高质量的、有代表性的数据集,用于对MVP进行系统性的、可重复的评估。这份数据集不仅包含最终结果的“标准答案”,还应包含关键的“过程输出”,以便深入评估AI的思维链。
这两项准备工作的质量,直接决定了MVP验证阶段结论的有效性和可靠性。
示例输出:

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准备示例
核心要素
- 种子用户画像:定义种子用户的特征,如业务熟练度、对新技术的接受度、表达意愿等。
- 用户沟通与激励:建立与种子用户的沟通渠道,并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以鼓励他们提供高质量反馈。
- 测试用例设计:数据集的设计应覆盖多种场景,包括最常见的使用场景(Happy Path)、已知的困难场景和潜在的边缘场景(Edge Cases)。
- 数据标注与“金标准”:由业务专家对测试数据集进行精细标注,提供无可争议的“标准答案”(Ground Truth),作为评估AI效果的基准。
When(什么时候做)
- 在MVP版本开发完成、具备可部署状态之后:此时产品已基本可用,可以开始准备进行验证。
- 在正式向种子用户开放试用之前:必须先完成用户招募和数据集构建。
- 在开发自动化评估脚本时:测试数据集是自动化评估的基础输入。
How(怎么做)
第一步:种子用户的定义与招募
- 定义用户画像:由 业务 PO/产品经理 与 业务骨干成员 合作,基于“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模板”,清晰定义理想种子用户的特征。
- 筛选与邀请:从目标用户群体中筛选出符合画像的候选人,并进行一对一沟通,说明试用目的、期望得到的反馈以及可能的激励。
- 建立沟通渠道:建立一个专门的沟通群(如微信群、Slack频道),方便收集反馈和及时响应。
- 产出用户清单:将最终确认参与的成员信息整理成“种子用户清单”。
第二步:测试数据集的设计与构建
- 设计测试用例:由 业务 PO/产品经理 主导,与 AI 团队成员/DS 和 业务骨干成员 一起,设计需要覆盖的测试用例。
- 收集原始数据:从真实业务场景中收集或构造满足测试用例的原始输入数据。
- 进行专家标注:由 业务骨干成员(SME)对每个测试用例进行精细标注,不仅要提供最终的正确输出,还要标注出关键的中间过程结果。
- 形成数据集:将所有标注好的用例汇总,形成最终的“测试数据集(输入,过程输出,最终输出)”。
实践Tips
✅ 最佳实践
- 种子用户多样性:种子用户应尽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真实用户,避免群体过于单一。
- 建立荣誉感:让种子用户感觉到他们是产品的“共创者”,而不仅仅是“测试员”,可以极大地提升他们的参与度。
- 测试集与训练集隔离:严格确保测试数据集与用于模型训练的数据没有任何交集,保证评估的公正性。
- 关注“负样本”:测试集中应包含一些AI理应拒绝处理或无法处理的“负样本”,以测试系统的鲁棒性。
⚠️ 常见陷阱
- 随机挑选用户:随意邀请用户参与,而没有进行筛选,导致反馈质量参差不齐,甚至有很强的抵触情绪。
- 将领导作为种子用户:领导通常不是产品的典型用户,且可能不会提供真实的、批评性的反馈。
- 测试集过于“干净”:只用理想化的、完美的数据进行测试,无法反映真实世界中数据的不规范和复杂性。
- 忽略过程输出的标注:只标注最终结果,导致当AI结果错误时,无法判断是AI的哪一步“思考”出了问题。
📋 输出物清单
- 种子用户清单
- 测试数据集(输入,过程输出,最终输出)
- 种子用户沟通与激励方案
相关工具
案例参考
成功案例:AI代码审查助手MVP
背景:希望AI能辅助开发人员进行代码审查,发现潜在问题。 准备工作:
- 种子用户:招募了5名资深工程师和5名初级工程师,以获得不同经验水平的反馈。
- 测试数据集:由架构师团队精心挑选了20个真实的代码合并请求(Merge Request),并由多位专家共同标注出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(从简单的编码规范到复杂的逻辑漏洞)。 结果:通过这套高质量的数据集,团队在上线前就精准地评估出MVP在不同类型问题上的发现能力;而来自不同层级工程师的试用反馈,则为产品的交互优化提供了宝贵输入。
经验教训:智能报销单据审核MVP
问题:团队为了快速上线,只用了一批非常清晰、规范的电子发票作为测试集,并邀请了几位支持该项目的部门经理作为种子用户。 结果:MVP上线后,面对员工提交的各种褶皱、模糊、手写的真实票据时,AI的识别准确率断崖式下跌。而部门经理们因为不直接处理报销,也未能提供有价值的反馈。 启示:种子用户和测试数据集的“真实性”和“代表性”是MVP验证成功的生命线。脱离了真实场景的验证,只是自欺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