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场景可行性及相对优先级排序
通过结构化的评估框架,对前期发散出的AI场景进行多维度可行性分析,并使用优先级矩阵进行排序,最终筛选出最具价值和可行性的场景进入后续的PoC和MVP阶段。
持续时间
1-2天
主要角色
产品经理, 业务骨干成员, AI团队成员/数据科学家, AI应用骨干成员, 数据团队成员
相关资源
3 篇
AI场景可行性及相对优先级排序
What(是什么)
“AI场景可行性及相对优先级排序”是“AI场景探索”阶段的收官实践,标志着从创意发散到理性决策的转变。此实践的核心是采用系统性的工具,如“可行性检查表”和“优先级排序矩阵”,对所有潜在的AI场景进行全面、客观的评估。评估维度通常包括业务价值、用户价值、技术可行性、数据可用性、成本与风险等,最终目的是为了产出一份得到各方共识的“高优先级场景清单”,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明确输入。
示例图片:

收益/投入相对优先级评估示例
核心要素
- 多维度可行性评估:从商业、用户、技术、数据、合规等多个角度审视一个AI场景是否“可做”。
- 价值与成本权衡:量化或定性地评估每个场景可能带来的收益(Impact)与所需的投入(Effort/Cost)。
- 结构化排序:使用优先级矩阵等可视化工具,将评估结果转化为直观的、可供决策的排序。
- 跨职能共识:确保最终的优先级是产品、业务、技术、数据等多方团队共同协作和认可的结果。
When(什么时候做)
- 完成所有AI场景的概念设计后:在对所有潜在机会点都有了具象化的理解(如Storyboard)之后进行。
- 制定PoC/MVP路线图之前:这是决定“先做什么,后做什么”的关键决策点。
- 在有限的资源下需要做出取舍时:帮助团队将宝贵的资源聚焦在刀刃上。
How(怎么做)
第一步:建立评估框架
- 组建评审团队:由 业务 PO/产品经理 牵头,召集所有协助角色,包括 业务骨干、AI团队/DS、AI应用骨干和数据团队成员,组成一个全面的评审小组。
- 定制可行性检查表:团队共同设计“可行性检查表”。检查表的评估维度应至少包含:
- 业务价值:与核心KPI的关联度?潜在ROI?
- 技术可行性:当前技术能否支持?模型复杂度?
- 数据可行性:是否有足够、高质量的数据?数据获取难度?
- 用户价值:能解决用户的真实痛点吗?用户接受度如何?
- 成本/投入:预估的人力、时间和资源成本?
第二步:进行可行性评估工作坊
- 逐一评审:针对每一个“AI场景概念故事”,由产品经理引导,团队成员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,共同在“可行性检查表”上进行打分或评估。
- 充分讨论:鼓励不同角色的成员发表观点,特别是识别潜在的风险和挑战。例如,AI团队可能指出某个场景对算法精度的要求过高,数据团队可能提示某项数据存在合规风险。
- 记录结果:将每个场景的评估分数和关键讨论点记录下来,形成“可行性评估表”。
第三步:绘制优先级排序矩阵
- 选择矩阵模型:选用经典的“影响力-成本/难度”四象限矩阵,或其他类似的“优先级排序矩阵”。
- 综合评分:将“可行性评估表”中的多个维度得分,综合为“影响力”和“成本/难度”两个总分。
- 上图可视化:将每个AI场景作为一个点,放置在矩阵的相应位置上。
第四步:决策并产出高优先级清单
- 分析矩阵:团队共同分析矩阵图,通常:
- 高影响-低成本(右上象限):是“必做”的快速制胜项目(Quick Wins)。
- 高影响-高成本(左上象限):是需要战略投入的重大项目。
- 低影响-低成本(右下象限):是可考虑的次要项目或填充项目。
- 低影响-高成本(左下象限):是应避免的“坑”。
- 达成共识:通过讨论,最终确定要优先投入资源的场景,形成“高优先级场景清单”。
实践Tips
✅ 最佳实践
- 让标准说话:严格依据预设的评估标准进行打分,可以有效减少主观偏见和“声量大的人”主导决策的现象。
- 全员参与:确保从业务到技术的每个相关方都参与评估,可以暴露单一视角无法看到的风险。
- 文档化决策过程:不仅要记录最终的优先级,更要记录下评估的过程和每一个重要决策的理由。
- 保持灵活性:优先级排序不是一成不变的,当市场、技术或业务战略发生变化时,应重新进行评估。
⚠️ 常见陷阱
- 评估标准过于复杂:几十个评估维度会让团队陷入无休止的讨论,抓不住重点。
- 闭门造车:仅由产品经理或技术负责人单方面进行评估,其结果往往会脱离业务或技术实际。
- 对成本和难度过于乐观:在探索阶段,人们容易低估实现一个AI场景所需的技术和数据准备工作。
- 只选“容易的”:过度偏爱低成本、低难度的项目,可能会错失那些虽然困难但具有巨大战略价值的机会。
📋 输出物清单
- 可行性评估表
- 高优先级场景清单
- 优先级排序矩阵图
相关工具
案例参考
成功案例:某电商平台的AI应用规划
背景:产品团队通过头脑风暴产生了15个AI应用点子,包括智能客服、千人千面推荐、AI生成商品描述、智能预测库存等。 评估过程:团队利用可行性检查表和优先级矩阵进行了一次为期2天的工作坊。他们发现,“AI生成商品描述”虽然影响力不是最大,但技术和数据可行性最高,成本最低;而“千人千面推荐”虽然影响力巨大,但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用户行为数据,短期内数据准备成本极高。 决策结果:团队决定将“AI生成商品描述”作为第一个MVP项目,以快速验证团队的AI工程能力并建立信心,同时将“千人千面推荐”的数据准备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规划。
经验教训:某初创公司的AI项目
问题:公司创始人被一个技术上非常前沿的“情感计算”AI场景吸引,在未做系统性评估的情况下,直接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。 结果:项目进行了半年后,发现不仅技术难度远超预期,更重要的是,找不到清晰的商业应用场景来支撑其价值,最终项目被迫中止。 启示:再激动人心的技术构想,也必须经过冷静、全面的可行性和优先级评估。一个结构化的决策流程是避免资源错配的关键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