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产品 PoC和 MVP 落地
PoC可行方案探查

AI技术架构设计和模型选型及评估

基于详细的场景、知识和数据梳理结果,设计PoC阶段的AI技术实现架构,并系统性地选择和评估最适合该场景的基础模型,为技术验证搭建骨架。

持续时间

3-5天

主要角色

AI应用架构师/TL, AI团队成员/数据科学家

相关资源

3

AI技术架构设计和模型选型及评估

What(是什么)

“AI技术架构设计和模型选型及评估”是 PoC 阶段的核心技术实践。在明确了PoC需要处理的上下文、知识和数据之后,此实践旨在回答“我们具体要如何搭建系统、选用哪个大脑”的问题。它包含两大任务:

  1. AI技术架构设计:使用“AI产品架构框架” 作为指导,规划AI应用的各个技术组件(如数据接入、知识库、RAG管道、Agent引擎、应用接口等)及其交互方式,产出“AI技术架构图”。
  2. 模型选型及评估:通过“模型选型清单”,对市面上或企业内部的多种大模型进行系统性比较,选出最适合当前PoC场景的模型,并给出初步的“性能评估结论”。

这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决定了PoC的实现效率、成本和最终的技术验证效果。

When(什么时候做)

  • 在完成“场景-知识-数据”的详细梳理之后:前序的清单是进行技术架构设计和模型选型的直接输入。
  • 在编写任何PoC代码之前:架构先行,避免在错误的技术路径上浪费开发资源。
  • 当需要评估PoC的技术成本和资源需求时:架构和模型的选择直接决定了算力、API调用等核心成本。

How(怎么做)

第一步:技术设计启动

  1. 召集技术核心:由 负责角色 AI应用架构师/TL 主导,与协助的 AI团队成员/DS 召开技术设计会议。
  2. 明确设计目标:重温PoC的核心验证目标,确保技术设计聚焦于验证关键假设,避免过度设计。

第二步:进行AI技术架构设计

  1. 选择架构模式:根据场景需求,确定核心的AI架构模式。例如,是基于检索增强生成(RAG)、微调(Fine-tuning),还是更复杂的智能体(Agent)架构?
  2. 绘制组件与数据流:在白板或绘图工具上,画出系统的主要组件(如用户接口、业务后端、向量数据库、LLM服务等)和数据在它们之间的流转路径。
  3. 明确接口和协议:定义各组件之间的交互方式和数据格式。
  4. 产出架构图:将设计结果固化为一份清晰的 AI技术架构图。

第三步:系统性模型选型与评估

  1. 列出候选模型:基于场景需求(如代码能力、多语言能力、上下文长度等),列出几个候选的基础模型(例如GPT-4o, Claude 3 Opus, Llama3, 公司内部模型等)。
  2. 使用模型选型清单进行评估:从多个维度对候选模型进行打分和比较:
    • 性能效果:在相关基准测试(Benchmark)上的表现,以及针对PoC场景的小样本“桌面测试”结果。
    • 成本:API调用的Token价格,或私有化部署的硬件和维护成本。
    • 速度:模型的响应延迟(Latency)和吞吐量(Throughput)。
    • 合规与安全:模型的数据隐私政策,是否支持私有化部署。
    • 生态与工具链:模型的API易用性、社区支持和配套工具的成熟度。
  3. 产出选型方案与评估结论:基于评估结果,确定PoC阶段要使用的模型,并阐明选择理由,形成“模型选型方案” 和“性能评估结论”。

第四步:技术方案评审

  1. 内部评审:AI应用架构师/TL 向包括产品经理在内的项目核心成员介绍技术方案,确保技术设计未偏离业务目标。
  2. 文档归档:将最终确认的架构图和选型报告进行归档,作为后续开发工作的指导。

实践Tips

✅ 最佳实践

  • 从简开始:PoC阶段的架构应尽可能简单,优先选择最直接的路径验证核心假设。例如,先用简单的RAG,而非复杂的Agent。
  • 成本意识:在模型选型时,要将成本作为一个核心考量因素,特别是在未来可能规模化应用的场景。
  • 解耦设计:将模型服务、知识库等关键组件解耦,设计成可替换的模块,便于未来升级或更换模型。
  • “好”是相对的:不存在“最好”的模型,只有“最适合当前场景”的模型。选型过程重在权衡取舍。

⚠️ 常见陷阱

  • 为技术而技术:设计了一个过于复杂、炫技的架构,远超PoC阶段的需求。
  • “唯性能论”:只根据模型在某个排行榜上的性能得分做决定,忽略了成本、速度和合规性等同样重要的现实因素。
  • 缺乏线下评估:在未用真实场景的少量数据进行初步测试的情况下,盲目选择并集成一个模型。
  • 锁定单一模型:技术架构与某个特定的模型或厂商API深度绑定,失去了未来的灵活性。

📋 输出物清单

  • Ai 技术架构图
  • 模型选型方案
  • 性能评估结论

相关工具

[待完善]

案例参考

成功案例:某电商平台的商品评论摘要PoC

背景:验证AI能否自动为每个商品的上千条评论生成一段简洁的摘要。 设计过程

  • 架构:设计了简单的RAG架构:从商品库获取所有评论文本 -> Embedding后存入向量数据库 -> 用户请求时,检索最相关的评论片段 -> 拼接后作为上下文送给LLM生成摘要。
  • 模型选型:对比了模型A(性能高,价格贵)和模型B(性能中等,价格便宜)。通过小样本测试发现,对于摘要这种创造性要求不高的任务,模型B的效果已足够满足业务需求,而成本仅为模型A的20%。 结果:团队选择了模型B和简单的RAG架构,快速完成了PoC,并以极低的成本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。

经验教训:某企业的内部知识问答机器人PoC

问题:技术团队在选型时,仅凭某模型在通用问答排行榜上名列第一,就决定采用它,并围绕其特性设计了复杂的架构。 结果:在PoC开发中才发现,该模型虽然通用知识很强,但对于企业内部专业术语的理解能力很差,且其API延迟很高,无法满足实时问答的要求,导致PoC体验不佳,项目不得不重新进行模型选型。 启示:模型选型必须结合具体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评估。通用榜单的排名只能作为参考,不能作为决策的唯一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