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场景探索
场景发散
中等
认知负荷分析识别AI场景
在前序服务蓝图的基础上,通过分析各环节中人工操作的认知负荷,系统性地识别并收敛出最适合由AI介入以降低心智负担、提升决策效率的高价值场景。
持续时间
2-4天
主要角色
产品经理, 业务骨干成员, AI团队成员/数据科学家, AI应用骨干成员
相关资源
3 篇
认知负荷分析识别AI场景
What(是什么)
认知负荷分析识别AI场景 是 “AI场景探索” 阶段中,从“发散”走向“收敛”的关键实践。认知负荷指的是个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,其工作记忆所承受的压力大小。此实践通过系统性地评估业务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认知负荷水平,并将其绘制成“认知负荷地图”,旨在精准定位那些需要大量记忆、复杂分析、多源信息整合或困难决策的“高负荷”环节。这些环节正是AI技术(如信息摘要、模式识别、智能推荐)最能发挥价值的地方。
示例图片:

认知负荷地图分析示例
核心要素
- 认知负荷评估:对任务中心智投入程度的量化或定性评估,包括记忆负担、分析负担、决策负担等。
- 认知负荷地图:将认知负荷的评估结果可视化地叠加在服务蓝图或业务流程图上,形成热力图。
- 高负荷环节识别:从地图中识别出认知负荷最高、最影响效率和体验的关键节点。
- 场景收敛:基于高负荷环节,收敛并明确定义出具有高可行性和高潜在价值的 AI 场景机会点。
When(什么时候做)
- 梳理完服务蓝图之后:服务蓝图提供了分析的“地图”,认知负荷分析则是在地图上标注“宝藏”的位置。
- 当AI机会点过多需要筛选时:作为一个有效的收敛工具,帮助团队聚焦于解决最“烧脑”的问题。
- 当需要量化AI介入的价值时:降低认知负荷本身就是衡量AI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(例如,让专家更专注于创造性工作)。
How(怎么做)
第一步:准备工作
- 输入材料:准备好前一阶段输出的 L2/L3服务蓝图 或客户旅程图。
- 组建工作坊团队:邀请负责该实践的 业务 PO/产品经理 以及协助的 业务骨干成员、AI 团队成员/DS、AI 应用骨干成员 参加。特别是实际执行这些任务的 业务骨干,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。
- 建立评估标准:共同定义一个简单的认知负荷评估量表,例如:低(几乎无需思考)、中(需要集中注意力)、高(非常费力,容易出错)。
第二步:逐一评估认知负荷
- 分解任务:将服务蓝图中的每一个员工或用户的行为步骤,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元。
- 进行评估:由 业务骨干 主导,对每个任务单元进行打分。讨论并记录每个任务“费力”的原因,例如:“需要同时参考3个系统的数据”、“需要记住复杂的业务规则”、“需要在不确定信息下做判断”等。
- 记录评估结果:将每个任务单元的得分和原因记录下来。
第三步:绘制认知负荷地图
- 可视化:在服务蓝图的副本上,用不同颜色(如绿、黄、红)或标记来标注每个任务单元的认知负荷等级。
- 形成热点:通过可视化,流程中认知负荷的“热点区域”会一目了然。
- 产出分析结果:最终形成 对应于服务蓝图的认知负荷地图分析结果。
第四步:收敛并定义AI场景机会点
- 聚焦高负荷环节:团队集中讨论认知负荷为“高”的环节。
- AI赋能头脑风暴:针对这些环节,思考AI如何提供帮助。例如:
- 记忆负担高:AI自动提供相关历史信息或知识库内容。
- 分析负担高:AI对海量数据进行初步分析、摘要和可视化。
- 决策负担高:AI提供辅助决策建议或预测不同选项的结果。
- 明确机会点:将有效的想法转化为具体的 AI 场景机会点清单,并对之前的机会点列表进行更新和排序。
相关工具
实践Tips
✅ 最佳实践
- 让执行者评估:认知负荷是主观感受,必须由每天执行这些任务的一线人员来评估,而非管理者或产品经理凭空想象。
- 关注内部员工:除了客户的认知负荷,内部员工的认知负荷同样是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的关键。
- 结合业务指标:将认知负荷高的环节与业务上的高耗时、高错误率环节进行交叉验证,这些交集点是价值最高的AI切入点。
- 快速迭代:不需要追求一次性完美评估,可以先快速进行一轮,识别出最明显的几个点,然后深入分析。
⚠️ 常见陷阱
- 评估标准不统一:在没有明确评估标准的情况下,不同的人对“高负荷”的理解可能天差地别。
- 忽略任务频率:一个认知负荷极高的任务,如果一年只发生一次,其优化优先级可能不如一个中等负荷但每天发生数百次的任务。
- 分析流于表面:只标记了“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