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 产品持续运营
运营现状及迭代目标设定
中等
构建AI病历标签和AI错题本机制
建立一套由业务专家驱动的、用于诊断和归纳AI错误的结构化反馈机制,通过创建“病历标签”对错误进行分类,并通过“错题本”收集高质量的负样本,为产品的持续、精准迭代提供核心数据养料。
持续时间
3-5天
主要角色
产品经理, 业务骨干成员, AI应用架构师/TL, AI团队成员/数据科学家
相关资源
3 篇
构建AI病历标签和AI错题本机制
What(是什么)
“构建业务专家AI病历标签和AI错题本机制”是AI产品实现可持续进化的核心反馈循环,也是持续运营阶段的关键实践。这个机制将AI的每一次失败,都转化为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。它包含两个核心组件:
- AI病历标签体系 (AI Medical Record Labeling System):一套由业务专家定义的、用于对AI错误进行“病因诊断”的结构化分类标签体系。它不是简单地评价“对”或“错”,而是系统性地回答“AI错在哪里,为什么会错”的问题。例如,幻灯片中的实践案例就将理赔误判分为信息提取、证据分析、责任判定、赔付计算四类失败。
- AI错题本 (AI Mistake Book):一个持续收集并记录AI错误的数据库。每一条记录都包含原始输入、AI的错误输出、专家的正确答案,以及一个或多个来自“病历标签体系”的诊断标签。这个错题本是后续进行问题分析、回归测试和模型优化的黄金数据集。
示例图片:

AI病历标签示例

AI错题本示例
When(什么时候做)
- 在产品进入持续运营阶段后立即启动:这是建立产品“免疫系统”和“学习能力”的基础设施。
- 在每次迭代优化的规划之前:通过分析错题本,可以数据化地决定下一个迭代周期最应该解决什么问题。
- 当需要为模型微调或提示词优化准备高质量数据集时。
How(怎么做)
第一步:设计AI病历标签体系
- 组织专家工作坊:由 负责角色 业务 PO/产品经理 主导,邀请核心的 协助角色 业务骨干成员 (SME)参与。
- 错误类型归纳:基于产品已知的或预期的失败模式,共同进行头脑风暴,设计出一套能够覆盖大部分错误类型的、结构清晰的标签分类体系。可以参考“AI病历标签模板” 进行设计。
- 评审与定稿:与 AI团队成员/DS 共同评审该体系,确保其既能反映业务逻辑,又对技术优化有指导意义,最终产出“AI病历标签体系”。
第二步:设计并开发反馈工具
- 最小化专家负担:由 AI应用架构师/TL 设计一个对业务专家尽可能友好的反馈界面。例如,在AI的每一个输出旁边,都有一个“反馈”按钮,点击后可以方便地选择错误标签、并输入正确答案。
- 工具开发:开发团队将反馈功能集成到AI产品的前端界面和后端流程中。
第三步:建立AI错题本数据库
- 数据建模:设计用于存储“AI错题本” 的数据表结构,应包含场景、输入、AI输出、专家订正、病历标签、反馈人、时间戳等字段。
- 数据入库:将用户通过前端反馈的数据,自动存入错题本数据库。
第四步:制度化运营与分析
- 建立复盘机制:产品经理需要建立定期的错题本复盘会议(如每周一次),带领团队分析近期收集到的高频错误类型。
- 驱动迭代:基于分析结果,生成具体的优化任务,例如“针对‘证据关联错误’,优化RAG的检索逻辑”或“针对‘计算逻辑错误’,优化提示词中的计算指令”。
实践Tips
✅ 最佳实践
- 让反馈变得简单:反馈流程每增加一个步骤,都会流失一部分愿意提供反馈的专家。要将反馈操作简化到极致。
- 正向激励:建立机制,对提供高质量反馈的业务专家给予认可和奖励,让他们成为产品共创的一部分。
- 标签体系可演进:病历标签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,可以对其进行迭代和完善。
- 闭环是关键:一定要让提供反馈的专家看到他们的问题被采纳、产品因此得到改进。一个有去有回的闭环是维持专家参与热情的关键。
⚠️ 常见陷阱
- 标签体系过于复杂或模糊:专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标签,或者不同专家的理解不一致,导致数据质量低下。
- 反馈工具体验差:反馈入口深、操作繁琐,导致专家不愿意使用。
- “只收不改”:建立了错题本,但从未对其进行系统性分析,也没有基于分析结果去驱动产品迭代,让错题本变成了“垃圾箱”。
- 缺乏专家培训:没有对业务专家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培训,他们对“为什么要反馈”、“如何反馈”理解不到位。
📋 输出物清单
- AI 病历标签体系
- AI 错题本
- 集成在产品中的专家反馈功能
相关工具
[待完善]
案例参考
成功案例:AI理赔定损助手
背景:AI在评估车辆损伤照片时,经常会出错。 机制建立:
- 病历标签:定损专家团队定义了“损伤类型判断错误”、“损伤程度评估偏差”、“关联零件识别遗漏”等几大类错误标签。
- 错题本:理赔员在审核AI定损结果时,如果发现错误,可以一键点击“反馈”,选择错误标签,并圈出错误区域、输入正确的定损意见。 结果:通过对错题本的持续分析,算法团队发现AI对“反光”和“污渍”场景下的“划痕”识别效果很差。他们利用错题本中积累的这部分高质量数据,对模型进行了针对性的微调,最终将该场景的误判率降低了60%。
经验教训:智能投研报告生成器
问题:产品上线后,团队建立了一个反馈邮箱,让分析师把AI报告的问题发到邮箱里。 结果:收到的邮件内容五花八门,格式不一,很多反馈过于主观(如“感觉不太好”),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和问题归因。反馈机制运行几周后,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响应,分析师们也渐渐失去了反馈的热情。 启示:一个非结构化的反馈渠道是低效的。必须通过“病历标签”和“错题本”这样的结构化机制,才能将零散的专家经验,转化为可供机器利用和学习的高质量数据。